微信号:cseedu(←长按复制)教育使命,点滴随行。
北师大教授: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能力研究,谈学习方式转型
本文共1100字,阅读约需2分钟
当前,我们共同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就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是国际和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
“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培养如何真正落实到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说再美好的理念也还是要真正体现到学科的课堂当中?
因为学科的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在学校学习至少80%,甚至可能是90%的时间,所以最重要的问题是思考如何在这个主阵地上去攻坚克难,教育工作者有这样的责任和使命,这不仅是一线老师的责任,应该是全体教育人的责任。
核心素养导向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亟需突破和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明确各学科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学科能力发展的贡献,并且要具体化,打通学科知识内容与能力素养发展的实质性关系,实现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科能力的贯通关联;
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研究成果有四个:
一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的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
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能力表现、发展水平及诊断评价的方法和工具;
三是促进学科能力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改进的理论、方法及实践成果;
四是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融合发展的项目式学习的课程、教材和教学研究与实践。此外,学习方式不仅包括“怎么学”,还有“为什么学”和“学什么”,可以从五个方面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转型:
第一,学习目标从知识结论取向到认识发展取向,关注能力素养的取向;
第二,学习内容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和认知性知识;从知识到思维,从知识结论到认识角度、认识思路和认识方式/模型;
第三,学习活动从知识输入到知识输出,再到高级输出(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能力活动进阶),让学生做完整事、说完整话、做完整的推理和论证;
第四,学习策略从知识结论解析到认识角度和思路模型建构,从习题性解题训练到真实问题解决,从表层学习到深度学习;
第五,学习调控从个体性学习到合作性学习,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性、持续性、反思性的学习。(文章根据王磊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课堂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整理)
教育使命
∣点滴随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